瓦德西(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,1832年4月8日—1904年3月5日)是德国陆军元帅,在近代中国史上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统帅身份闻名。下面内容是其生平及主要事迹的概述:
一、出身与早期军事生涯
1. 军人世家
出生于普鲁士波茨坦的军事贵族家庭,父亲与外祖父均为将军,家族可追溯至普鲁士元帅利奥波德一世。
1850年加入普鲁士炮兵部队,后进入总参谋部,因能力突出受总参谋长毛奇(Helmuth von Moltke)赏识。
2. 情报与参谋职业
1870年普法战争前,任驻巴黎武官,搜集法国军事务报,为普军胜利提供关键支持。
普法战争中担任梅克伦堡-什未林大公的军事顾问,实际指挥西部战役,战后获铁十字勋章。
二、八国联军统帅(1900年)
1. 出任联军总司令的背景
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,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,德皇威廉二世以“复仇”为名要求主导联军。
瓦德西虽无实战统帅经验,但因曾任德军总参谋长(1888-1891年),且德俄达成协议(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名),被推举为联军最高统帅。
2. 在华行动与争议
迟到战场:1900年10月抵京时,联军已攻占北京,主要战事结束。
镇压扫荡:为彰显影响,下令在北京周边进行75次“清剿行动”,导致数千平民(多为妇孺)被杀,加剧华北动荡。
掠夺与批评:虽在日记中谴责联军劫掠行为(如圆明园二次被毁),但未有效约束部队,反参与分赃。其指挥被历史学者评为“加剧仇恨,未建寸功”。
谈判角色:主导《辛丑条约》部分条款谈判,主张严惩清廷(如要求处死慈禧未果),并支持高额赔款(最终定为4.5亿两白银)。
三、政治军事生涯的其他关键点
总参谋长任期(1888-1891年)
接替毛奇后推动德军改革,但因与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合被解职,调任第9军军长。
政治权谋
擅长宫廷斗争,绰号“狐狸”,曾联合保守派对抗俾斯麦,并试图通过宗教势力(如传教士史托克)压制社会民主运动。
晚年与去世
1901年因“促进安宁”获汉堡荣誉市民称号,1904年于汉诺威病逝。
四、著作与历史评价
《瓦德西拳乱笔记》
记录其在华见闻,成为研究八国联军侵华的一手史料,揭露联军暴行与清廷懦弱。
争议性历史地位
在德国以“政治将军”闻名,军事才能逊于前任毛奇和后任施利芬;在中国则因联军暴行被视为殖民侵略象征。
瓦德西的一生体现了19世纪普鲁士军事贵族的特点:精于权谋却缺乏实战统帅经验,其最知名的角色——八国联军总司令——实为政治妥协产物。他在华期间的镇压行动与谈判苛条,深刻暴露了侵略的残暴性与清的腐朽无能,成为近代中国国耻的重要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