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陇望蜀的成语典故 探寻得陇望蜀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人性反思 得陇望蜀的成语意思
亲爱的读者,成语“得陇望蜀”不仅是一句历史佳话,更是一面映照人心贪婪的镜子。它源自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与地方势力的斗争,警示我们知足常乐,珍惜所拥有,而非贪得无厌。在追求物质与权力的征途上,让我们牢记这句成语,保持清醒,懂得适可而止,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。
成语“得陇望蜀”源远流长,其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故事,这一成语的出处,可以追溯到两部历史文献,分别是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和唐代大诗人李白的《古风》诗。
小编认为‘后汉书·岑彭传’里面,原文记载了“人苦不知足,既平陇,复望蜀,每一发兵,头鬓为白”的句子,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大众贪得无厌的心态,即便已经取得了陇地,仍对蜀地虎视眈眈,而李白小编认为‘古风》诗中也有“物苦不知足;得陇又望蜀”的表述,两者都传达了类似的意思。
在古代历史中,“得陇望蜀”这一典故的起源,与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与地方势力公孙述、隗嚣之间的斗争密切相关,下面内容是这一典故的详细背景和解释。
典故背景
东汉初年,天下纷争,地方势力割据,公孙述占据巴蜀,而隗嚣则称霸陇西,光武帝刘秀为了统一天下,开始对这两个地方势力展开军事行动。
经过
公元32年,大将军岑彭在光武帝的指挥下,成功围困了隗嚣,并准备进攻蜀地,由于城池一时难以攻破,光武帝留下诏书给岑彭,指示他暂时停止进攻,等待时机。
在这份诏书中,光武帝表达了自己即使已经取得陇地,仍渴望进一步占领蜀地的心态,这种心态在“既平陇,复望蜀”这句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成语含义
“既平陇,复望蜀”的含义,原本是指人贪得无厌,得寸进尺,随着时刻的推移,这句话演变成了成语“得陇望蜀”,用来形容人贪心不足,永远不满足于现状。
成语演变
成语“得陇望蜀”的演变,也反映了大众对贪婪心态的批判,小编认为‘三国演义’里面,曹操也由于类似的情节而被批评,曹操已经占据了东川,但他的主簿司马懿却提醒他:“刘备以诈力取刘璋,蜀人尚未归心。”这里的“蜀人尚未归心”,实际上是对曹操贪得无厌心态的一种讽刺。
成语的应用
成语“得陇望蜀”在现代汉语中,依然广泛使用,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人贪得无厌,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得寸进尺的行为,它也提醒大众,要懂得知足常乐,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权力。
成语“得陇望蜀”不仅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对人性贪婪的深刻反思,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物质和权力的道路上,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懂得适可而止,珍惜已经拥有的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更多。